当前位置:通知公告>正文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2021年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申报
发布者:贺子珊  发布日期:2021-06-16 查看:933 次
主要工作要求如下: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关于2021年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申报的通知
校内各部门:
为进一步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探索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思路。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及《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文件精神,现对我校2021年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工作安排如下:
一、建设项目和要求
(一)教学改革与实践
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是为了持续推进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更好地培育优秀教学改革成果,探索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新方向,从而进一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建设周期:1-2年
建设经费:每项1万元
1.“创新型、技术型、工匠型”分类人才培养改革
建设要求:对接纺织服装、新材料及智能制造全产业链高端和区域高端产业,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为“创新型、技术型、工匠型”人才,并探索实施分类人才培养。依托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校企联合研发中心、大师工作室等平台,以“导师+科研助理”和“大师+学徒”模式,培养创新型和工匠型人才;与一流企业形成双主体,按“育训结合、校企双元”培养应用技术技能人才。
2.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改革试点
建设要求:持续深化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改革成果,在全校范围内进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试点。试点专业要按照现代学徒制校企联合育人的基本特征进行创新探索,改革出具有纺专特色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成果,走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纺专模式。
3.“1+X”证书试点改革
建设要求: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将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的职业技能培训内容转化成专业课程中的模块化教学内容,学生可以通过课程学习,完成相关岗位职业技能的学习,同时改革教学管理模式,构建职业技能等级培训与课程学分互换互认的教学管理模式,从而实现书证融通。
4.双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建设要求:针对全校学生,基于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利用双语教学开展教学方法创新、课程改革、考核评价等,通过对双语教学模式不断探索与改革实践,达到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升学生通过语言学习国际先进专业技术的能力,从而在增加语言能力的同时提升专业知识水平,提升学生国际交流与就业的能力。
(二)课程改革与建设
课程改革与建设主要通过对已有和新建课程进行改革创新,深化课程教学内涵,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打造高等职业教育金课。课程改革与建设主要分为“深化劳动教育的实践课程改革建设、思政示范课程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建设、创新创业示范课程建设、美育和文化传承类课程建设、国际课程建设”六种类型。
建设周期:1-2年
建设经费:每门课程1万元或3万元(其中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为3万)
1.深化劳动教育的实践课程改革建设
建设要求:以劳动教育贯穿实践教学和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为改革重点,实施实践课程和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课程教学改革中,要创新劳动教育教学形式,将劳动教育作为实践课程与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必修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所占课时应占课程总课时的比例不低于5%。要创新实践教学和理实一体化课程中,将劳动、工匠精神等内容融入课程考核标准,实践课时比例达55%左右。通过劳动教育的课程改革,引导大学生深植劳动情怀、锤炼劳动品质、养成劳动习惯,养成自觉劳动、热爱劳动,形成爱岗敬业、遵纪守则的劳动精神和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2.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
建设要求:系统推进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思政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贯穿于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全过程,形成门门有思政,人人讲育人的课程建设氛围。优化专业课程教学标准,将产业文化,企业和职业精神有机融入课程体系,形成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思政教育案例。项目建设完成并通过验收后,课程自动认定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
3.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
建设要求:课程应该基于学校现有的超星尔雅、爱课程等网络平台进行建设。建设课程资源应包含微课视频、教学动画、教学资料(PPT课件或参考资料等)、随堂测验、课堂讨论、单元测验、单元作业和考核题库等等。课程应保证各类教学资源知识产权清晰、明确,不侵犯第三方权益。项目建设完成并通过验收后,课程自动认定为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4.创新创业示范课程建设
建设要求:课程应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性、示范性和引领性,充分发挥其在推进创新创业与专业深度融合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推动作用,通过课程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创业精神。课程主要从学科专业类和通识素质类来建设。项目建设完成并通过验收后,课程自动认定为校级创新创业示范课程。
5.美育和文化传承示范课程建设
建设要求:课程应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学与文化为基础,将中国美学与现代美学有机结合,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通过课程建设,开发出能培育学生感受美,创造美,培养学生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树立文化自信的课程。项目建设完成并通过验收后,课程自动认定为校级美育和文化传承示范课程。
6. 国际课程建设
建设要求:共建师资团队带动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与国际标准对接开发课程标准,建设国际课程,建成国际认证专业,培养适应国际规则的人才。结合国际资历框架体系,开展课程标准对照进行相应专业课程建设。
(三)教学法改革与实践
改革教学方法,提升人才培养效果。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将企业岗位的生产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将不同课程的教学组织按生产过程逻辑进行安排,同步深化技术和技能学习。实施劳模、大师进课堂,传播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
教学改革主要分为3个类型子项目进行项目建设。
建设周期:1-2年
建设经费:每项0.5万元
1.竞赛与课程融通教学法改革
建设要求:改革创新创业类竞赛和专业类技能竞赛的指导方式,将教学内容与技能竞赛要求相对接,开发相应的技能竞赛指导公选课或对接相关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将集中授课变为集中教学与分散指导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教务处同时配合修订学分替换管理办法,探索实施获得相关专业省级技能竞赛一等奖学生免修相关专业核心课或替换相关专业课学分的管理办法,实现技能竞赛与课程融通。
2.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改革
建设要求:改革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方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过程,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融通。
3.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
建设要求: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方式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对接职业岗位和工作领域,按工作过程开发课程教学内容,以模块化方式进行课程架构,按不同模块组建结构化教学团队,实施模块化教学。课程以职业岗位、工作内容为模块,以工作过程各任务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围绕能力或技能形成组织教学内容,形成模块化课程。倡导由跨学院、跨专业、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组成的结构化教师团队来实施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
(四)教材建设
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工具,体现国家意志、社会进步、产业进展和教育教学水平。强力推进教材建设工作,充分发挥教材在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立项建设各类教材(包括活页式、手册式教材等),鼓励新编或升级已有教材,创新教材编写和使用方式。
建设周期:1-2年
建设经费:每项1万元
建设要求:
1、公共基础课程教材要体现系统性、基础性、创新性,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2、专业课程教材要充分反映产业发展最新进展,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及时吸收比较成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鼓励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在课程教材中强化与时俱进意识,拓宽国际视野,符合国际标准的专业群双语教材。
(五)教学团队建设与运行模式改革
教学团队建设与运行模式改革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团队的力量,通过团队间的合作增强教师综合业务素养、教育教学水平,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教学团队建设与运行模式改革要始终围绕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不断改革教师团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建立和创新团队的整体合作机制,开发高品质的教学资源,促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推广与应用,最终形成一批具有示范引领的优秀成果。
建设周期:2-3年
建设经费:每个团队5万元
建设要求:教学团队建设面向全校教师及企业兼职教师,鼓励跨院部组建团队,原则上每个团队5-8名成员,每个团队一名负责人。团队建设要突出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改革及研究,要体现教师、教材、教学法的改革与创新,要有明确的建设思路与规划等。基于学校教学团队的建设基础,要积极申报省级乃至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或优秀创新团队。
(六)共享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和模式改革
共享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和模式改革是最大限度发挥学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协同作用,形成面向专业群内各专业开放、共享、共管的实践教学平台,并面向企业开放,满足企业产品试制,加工制造,检验检测服务,技术技能创新的校企合作新模式。通过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提升学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链关键领域人才需求的匹配度,增强学校科研成果转化率,激发产业创新活力。
建设周期:2-3年
建设经费:每项2万元
建设要求:通过共享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改革,引入企业资源,整合校内各相关专业原有实践基地资源,重新布局,实现对接产业链关键领域的功能,同时创新运行于管理体制,实现相关专业或专业群内各专业共享实训资源,共同运营与管理实训基地,大力推行“创新实践+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双方的各类优质资源要凝成整体,有效嵌入人才培养过程,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计划、指导教师队伍、质量评价体系的共建机制,实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质性融合;形成学校与企业 “方案双定”“岗位双选”“过程双导”“管理双联”“质量双评”的学生实践体系,全力推动实践教学管理上的双向互动;实施多岗轮换、课题自选、主题培训、项目参与、就业对接的模式,通过基地的运行机制创新,突出能力本位,全方位培养学生技术技能和创新创造能力。同时,通过实训基地,面向社会进行技术培训等。
二、经费管理
(一)经批准立项的项目,统一纳入学校质量工程建设专项经费,由教务处统一管理。
(二)项目经费在批准额度内按实际开支凭票报销列支。
(三)当年预算经费原则上应该全部开支,未开支经费全部收回,次年重新预算项目支出费用。
三、申报实施及要求
(一)项目建设实行教务处统一组织,学院(教学部)申报、专家评审、学校审批、院校考核、滚动管理的方式。具体由学院(教学部)组织老师实施建设,教务处统筹协调,做好评审、立项、管理及考核工作。
(二)对已经通过其他各种方式进行了建设的项目不再重复立项建设;同时,对于还未结题的质量工程项目的负责人原则上不再以负责人的身份立项建设项目。
(三)所有质量工程项目采用线上进行申报、评审及管理,申报项目的负责人自行登录学校质量工程项目申报平台(网址:http://cdtc.zlgc2.chaoxing.com/;登陆账号和密码与超星泛雅平台一致),具体申报操作流程可参看附件3申报平台教师操作手册。
(四)每个项目需要按照要求认真填写附件1申报书,所有项目需填写附件2汇总表。各项目负责人填写相应的申报书,院部评审后签字、盖章,项目负责人将签字盖章后的申报书(PDF版本)于7月1日前上传申报平台,各院部提交汇总后的附件2电子版及纸质版,由院部签字盖章后统一于2021年7月2日前将材料交到教学建设科D301。
(五)联系人:贺子珊(675523)
附件:1.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2021年质量工程项目建
设申报书
2.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2021年质量工程项目申
报汇总表
3.申报平台教师操作手册
材料提交时间:
2021-06-16至2021-07-18
此次申报参与的项目类型分别为:
质量工程项目